虽然他拥有出色的篮球天赋,但这样的身体素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这位被称为“詹姆斯国王”的男人在赛季期间每天都坚持去健身房,无论有没有比赛。休赛期期间,他每天5点起床训练。他每周练习5到7天,每天练习十多年。甚至为了能够在家坚持下去,他把队健身房里的先进器材都买了,放在了家里。
你可能想象不到,在球场外,詹姆斯每年花费150万美元进行体能训练,并实行严格的自我约束:连续7年不吃红肉、不喝碳酸饮料、很少接触油炸食品。 。或许只有比常人更加自律,才能成为“非凡的人”。
勒布朗·詹姆斯:成为世界第一的代价
事实上,在体育界,除了詹姆斯、雷阿伦这样的篮球明星,C罗、布冯这样的足球明星,还有德约科维奇这样的网球明星,都在身材管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努力。
作为“普通人”,我们虽然远未达到巨星的运动标准,但连最基本的健康标准也频频受到挑战。
我国慢性病患者达3亿,体医融合亟需
据我国首部《健康管理蓝皮书: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2018)》显示,我国慢性病患病人数已达3亿,其中65岁以下人群占50%。慢性疾病负担。我国城市和农村因慢性病死亡的比例分别高达死亡总人数的85.3%和79.5%。
《中国居民健康水平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研究》蓝皮书数据显示,35.9%的受访者不参加体育锻炼,成年人经常锻炼的比例仅为18.7%;在参加锻炼的人中,只有 24% 每天坚持锻炼。每周运动时间达标;分别有35.78%和12.86%的人睡眠不好和不好。
事实是,慢性病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第一杀手。此外,慢性病造成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是人民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负担。
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胡阳教授在“2018中国国际运动医学与康复大会”上提到,“坐不动、动不平衡”是我国大多数上班族的常态,也是慢性病形成的主要原因。
基于此,尽管人们开始关注健康问题,却出现了全民健身热潮。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亿。但也正因为如此,在长期缺乏健身基础和专业健身知识的背景下,不科学健身造成的运动损伤也日益增多。
在慢性病和运动损伤并行增多的国情下,“体医结合”的需求日益迫切。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智慧体育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李向晨在5月29日举行的第五届北京国际体育服务贸易发展大会上表示,现代医疗无法解决大部分疾病,运动健身将慢性病预防与康复融为一体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事实上,早在2011年,全国政协委员胡阳教授就在第四次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了“将体育健身指导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议。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随后提交了《关于“体医结合促进全民科学健身”的若干建议》。
201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对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等方面的作用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等作出了规定。
如今,体医结合政策的实施效果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慢性病患者数量持续增长,运动损伤预防和运动康复意识尚未深入人心。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问题?
体育与医学的融合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体医融合”是指将社区体育与我国城市卫生服务体系融合,利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在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推动社区体育部门与医疗部门的融合。医学体检、体质测量、运动健身、保健保健和康复相互配合、相辅相成,达到增强社区居民体质、防治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目前,我国“体医融合”仍面临相当大的挑战。
胡阳教授表示,目前我国体育和健康两大部门体制各自为政、各自为政。体育和医学是分开的。难以实现本应发挥的“体医融合”的共享和协同。
此外,体育指导员缺乏相关的医学知识和保健意识,导致在为公众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程度的盲目性。特别是不能有效地对慢性病患者的身体机能、健康水平、用药状况等进行指导。人们科学锻炼。
医务人员虽然知道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缺乏锻炼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无法在医疗慢性病的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锻炼。
同时,政府对于体质检测和运动管理服务也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运动管理不属于医疗系统管理范围,阻碍了运动管理融入健康管理,大大降低了健康管理的有效性。
这些长期积累的问题短期内很难解决,而且由于涉及到很多法律法规的更新,“体医融合”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真正做到自上而下落实。
健身房用医保卡,医院与健身房联手,慢性病杀手在哪里?
早在2006年,苏州就在全国率先允许个人医保账户余额转入健身。在这样的功能下,往年个人医保账户余额在3000元以上的人,可以自愿将部分资金转入健身专用账户,用于健身场所锻炼。
公开信息显示,2016年,苏州医保基金转移金额2984.55万元,消费金额2404万元。截至2017年,苏州已有6.5万人申领“阳光健身卡”,指定健身场所由47个扩大到99个。
2016年3月,十二届全国政协第四次会议提出《关于利用个人医保卡余额进行体育健身的建议》,健身房医保卡刷卡政策也随之出台。并开始在更多城市试点。公开报道显示,继江苏之后,山东、重庆等城市也做出了尝试。
但2017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严格规范基本医疗保险责任边界,聚焦基本医疗保险责任范围”。关于“保基本”,公共卫生费用、体育“健身或保健消费不纳入医保缴费范围”,目前健身房医保已停止使用信用卡。 “体医融合”的进一步深化也遇到了瓶颈。
曾在全国政协和北京市人大的提案中两次提到“利用个人医疗保险结余用于体育健身”的胡阳教授表示,普及“医保”的难度很大。 “医保健身卡”主要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明确。规定资金专款专用。如果允许医保卡中的医保个人账户余额用于支付体育健身消费,将改变基金的性质,并涉及法律、政策和金融制度规定的修改,但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很难。
除了去健身房刷医保卡,医院还尝试与健身房联手,将“体医结合”纳入健康管理。 2015年网络上的一则新闻称,解放军某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与浩沙健身专卖店合作。经健康管理中心综合评估后,顾客可以选择在中心完成运动健康管理课程(健身房负责)且没有健康问题。顾客还可以选择在健身房锻炼身体。
在这种模式下,“医药+身体”得到了更好的融合,双方的业务量也得到了补充。从目前来看,医院与健身机构的合作将是解决慢性病问题、增强运动损伤预防和康复意识的一种值得推广的形式。
此外,在专业人才方面,医学院与体育院校合作办学,培养更多专业的“运动医学”人才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教授魏宏文介绍,目前学校正在推进国际化教育,通过“2+2”、“3+1”等学习方式选送学生到国外综合性大学深造。国外项目。学习更多医学、康复等专业知识。
2016年6月,时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体育健身每多投入1元,就可以减少医疗投入7-8元”。 ”他还进一步表示,各级政府将在全民健身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人民群众将从中得到更大的实惠。
当然,即使需求逐渐增加,真正实现“体医融合”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3亿慢性病患者、5亿健身人群、7亿运动人群为目标,我们距离詹姆斯、C罗这样的超级巨星也许并不遥远,不仅是在“体教融合”的客观层面上”,还表现在主观层面的自律和控制。
不要为了减肥而减肥。为了你的健康,再次尝试运动吧!这个夏天,相信运动后的你会更健康、更自信。
体育产业生态原创文章,欢迎转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寻求转载请添加权哥微信(ID:tiyuchanyeco)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cmgcc.com/html/tiyuwenda/10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