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同宝供职于新华社《瞭望周刊》。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出版大量新闻作品、传记等。出版《文化的力量——与智者对话的思考》。
孙晓真近照
2022年是“中俄体育交流年”。中方邀请俄罗斯体操世界冠军来华执教,备战英国利物浦世锦赛和两年后法国巴黎奥运会。此举续写中俄友谊新篇章,弘扬新时代中俄人文交流主旋律。众所周知,中俄体育友谊源远流长。 85岁的孙晓珍回忆起1955年赴苏联学习体操技巧的经历时说:“出国留学让我们从最初的‘盲人摸象’了解了世界体操格局,亲眼目睹了体操的发展。”新中国国家体操队的诞生,将令人终生难忘。”
孙晓震,新中国第一代国家体操队运动员、教练员、国际级裁判员,一生致力于新中国竞技体操和奥运金牌战略管理,练习体操、教授体操、管理体操。他的整个体育生涯一直伴随着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强到今天。退役后,他不遗余力地继续传承奥林匹克精神,投身群众体育事业,让更多人学会管理自己的健康。
起初,我对体操基本一无所知。
眼前这位健康的老人,让我很难想象七十多年前的她还是一个体弱多病的妇女。正是因为体弱多病,她从小就热爱锻炼身体。孙晓珍祖籍山东济宁。由于父亲工作原因,她经四川来到湖南,定居在长沙长郡中学。 “我13岁就能和男孩们一起在沙坑里翻筋斗了!”她一言以蔽之,说出了自己进入体操行列的“优势”。 14岁被学校体操队选拔后,她代表中南区参加全国比赛。经过层层选拔,15岁被招入第一批国家体操队队员,成为中南区唯一入选的女学生。这是孙晓珍体操生涯的开始,也是新中国体操的起点。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为新中国体育工作题词“发展体育,增强人民体质”,成为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方针和任务。随后,国家大力推广体操,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包括邀请世界体操冠军队苏联国家体操队来华演出(1953年9月13日至10月26日)。孙晓珍参加苏联访华。七十年过去了,她仍然能清晰地叫出苏联队领队和冠军的名字:领队是格拉马茨基,主教练是谢里,女队教练是波列热夫和亚历山大。罗夫,男子教练是普洛特金,两人都是苏联国家体操队的著名教练;女运动员中有第10届奥运会平衡木冠军佩查洛娃,男运动员中有第15届奥运会男子个人全能冠军。冠军功勋运动员朱卡琳等人。她认为,苏联访华揭开了新中国现代竞技体操历史的第一页。
时隔26年,孙孝正(右)在苏联体操世锦赛上与教练伊万诺娃(中)、普洛特金(左)重聚
苏联来华演出时,我国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举办了“全国田径、体操、自行车运动会”。本届运动会于1953年10月2日开幕,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体操运动会。竞赛。孙晓珍回忆,苏联体操队在大会期间(10月3日下午和10月4日上午)进行了体操表演,并观看了中国体操比赛。苏联主教练谢里称赞中国体型最适合体操。只要加强正规训练,三年后她们就能参加墨尔本第16届奥运会体操比赛。他希望中国能够选派一些有前途的体操运动员到苏联。参加培训。不久之后,国家体委首任主任贺龙立即下令在天津重庆路100号购买一套大房子,作为体操运动员的训练基地。对内称为“中央体委竞赛指导科评审出国班”,对外统称为“中央体能训练班”,这就是国家体操队的前身。孙晓珍等20人参加培训的她是第一代成员中年龄最小的。
1953年11月23日,孙晓珍正式报到,这是她终生难忘的一天。据她介绍,重庆路100号院是一栋三层楼房。虽然极其简单,却开启了新中国体操的艰辛创业之旅。室内铺地板,晚上铺被子当床。由于晚了几天报到,到的时候地板上没地方躺了,就暂时睡在地下室的乒乓球桌上。当时既没有领队,也没有教练。篮球队教练带领队员进行体能训练,京剧演员教空翻。腊月的天津天气很冷。训练前,队员们要围着火炉热身一会儿,然后再训练。但一上吧台,手就冻僵了,只好跳下来,重新走到火炉边。 ……这样的条件对于训练极为不利。 1954年2月,贺龙元帅将国家体操队迁至北京中央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前身)继续训练。
在艰苦的训练中,队员们在艰苦中找到了快乐。孙晓珍通过和队友郑凤蓉(我国第一位打破世界纪录的女运动员)玩跳房子来排解无聊。但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大家对体操基本一无所知,严重扰乱了队员们的情绪。孙晓珍说:“我不知道装备怎么样,我不知道如何比赛,我不知道如何训练,我也不明白规则。”这些体操器材都是苏联体操队访华时赠送的“先进武器”:“比如大家看到一对平衡木的时候,都在想我猜运动员是怎么站起来的,我们就讨论和决定做一个小梯子放在一边,但在比赛的时候,看到苏联队员跳了起来,才发现平衡木没有用梯子,表现得像个“胆小鬼”,有点尴尬。 。可以说,苏联体操队的这次来访,让中国队员第一次了解到什么是运动体操。
1955年在苏联期间,孙晓珍(左)在莫斯科红场与队友合影。
技术无知、装备简陋、环境艰苦,是国家体操队成立初期面临的“三座大山”。但领导的重视和鼓励,赢得了运动员们的信心。孙晓珍说,1954年夏天,贺龙到中央体育学院看望队员、观摩训练、了解生活。他还走进宿舍,打开大家的枕头,问他们读了什么“枕边书”。当他们来到体育馆观看训练时,他们问道:“还有什么困难吗?”队长卢恩春脱口而出:“老大,我们急需一块大地毯和一些结实的绳子。”队员们认为何先生有这么多事情要做,没有时间去担心这些小事。但没过几天,何先生就派人送来了一捆跳伞绳和一张紫红色的大地毯。这张大地毯是从梅兰芳的舞台艺术电影中“抢来”的。
留学苏联对中国体操的启蒙之旅
1953年11月至1955年5月的艰苦训练,是为了选拔优秀“种子”赴苏联深造,孙晓珍通过努力成为其中之一。
1955年6月10日,中国选派由8男8女组成的中国体操队登上飞机。经过数十个小时的剧烈颠簸,他们于12日摇摇晃晃地飞行抵达莫斯科,当时他们还在伊尔库茨。我们在机场加油。 14日开始在斯大林体育学院训练。
在斯大林体育学院,孙晓珍和她的队员们第一次知道了奥运会的意义。琳琅满目的外国装备让所有人大开眼界。在训练中,队员们意识到中国体操整体技术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为什么?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赶上世界标准?难免感到有些沮丧。 1955年7月,贺龙借口去欧洲开会,途经莫斯科,专门鼓励中国运动员参加集训。了解情况后,他生动地讲述了战争年代革命前辈如何用小米和步枪打败了装备精良的反动派。 “通过这个故事,何老师让我们懂得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终胜利的道理。”孙晓珍表示,贺龙要求新中国第一代运动员要把训练场当作战场,继续发扬革命先辈的精神,用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子孙后代开辟一条胜利之路!他鼓励大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从此,受到鼓舞的中国运动员如饥似渴地学习,苏联教练员一步一步地教导他们,并给予他们全力的帮助。
除了训练之外,教练还带领中国队队员在专业剧院欣赏芭蕾舞,甚至还教她们游泳以及剪体操服、织毛衣等“女红”。孙晓珍还意外收到了苏联女教练伊万诺娃送来的一份外国礼物。名字 - “玛鲁西亚”。
经过半年的学习,中国运动员对苏联体操的组织领导、管理、裁判、训练、技术等方面有了全面的了解,进一步明确了体操在体育运动中的地位。可以说,这次留学,让中国体操队从无知走向启蒙。他们不仅学习了标准动作和自选动作,还学习了体操理论和营养……同年8月3日,中国体操队参加了在波兰首都华沙举行的奥运会。第二届国际青少年友谊运动会体操比赛的举办,意味着我国竞技体操已稳步登上世界舞台。
“两个中国”险恶论导致中国退出墨尔本奥运会
1955年10月21日,中国体操队从莫斯科乘坐火车,经过一周的旅程回到北京。留学归来后,队员们为了参加1956年11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第16届奥运会而大力训练。1956年8月,国家体委举办了体操分级比赛,诞生了我国第一个体操运动员。一批16名队员荣获“体操运动员”称号,孙晓珍也在其中。 10月,奥运会选拔名单通过选拔确定。孙孝贞获得女子体操全能第六名、高低杠第四名的成绩,获得参赛资格。赛前,国际奥委会企图制造“两个中国”的险恶论,导致中国在赛前11月16日毅然宣布退出比赛,并与国际奥委会断绝关系。由此,中国运动员与奥运会失之交臂。错过第16届奥运会。
新中国为本届奥运会付出了艰苦努力。 “能够代表祖国参加奥运会,大家都很兴奋。但当我们准备从广州坐飞机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孙晓珍感到非常遗憾,她表示,虽然她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无法参加比赛,但这更重要。更加坚定了大家前进的决心。
中国体操队新老交接的传承
这几年,孙晓珍因运动过度,腰椎受伤,不得不退役,离开运动场。年仅20岁的她不得不无奈放弃爱情,成为一名体操教练。她执教的运动员有的获得全国冠军,有的获得亚洲冠军。其中,张贵玉成为国家艺术体操队主教练。 “虽然没能在奥运会上争金夺银有点遗憾,但我执教过奥运冠军刘轩的教练张震和刘群林的教练田菊萍,所以我的水平是一位年长的祖母。”孙晓珍得意地说。
1956年,陈毅会见中苏体操运动员
当了七年教练后,孙孝贞因身体原因不得不再次跳槽,但她仍然没有离开自己热爱的体操工作,并通过考试获得了国际体操裁判员的资格。她拥有作为运动员、教练和国际裁判的经验。退役前,她还曾在国家体委体操司担任官员,从事竞技体操管理工作,在为国家体操项目的发展、运行和完善出谋划策方面做出了非凡的业绩。
“从15岁到60岁,45年来,所有的工作都围绕着竞技体操和国家金牌战略……”说到这里,孙晓珍的声音变得有些沙哑。她说,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认为我们是东亚病夫。作为国家培养的特殊人才,我们再苦再累也不会拍照。我们唯一的信念就是为国家争光……无论我们是运动员还是当地人。教练充当裁判,她始终站在体操第一线。
1963年11月,孙晓珍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举行的首届新兴国家运动会上担任裁判,受到周恩来、陈毅、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73年5月15日,中国体操队开展体育外交活动,访问美国、加拿大。孙晓震以教练和国际级裁判双重身份随队出国。她表示,访问期间,落实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方针,促进和增进了中美、中加两国人民和运动员之间的友谊。
1981年,第21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在莫斯科举行。已经担任国际级裁判的孙孝贞一抵达苏联,就搜索了有关伊万诺娃教练的信息。很快,在苏联裁判的帮助下,两人分开了26年。稍后重逢。被誉为当时中外体育友谊的佳话。
1995年8月,国际体联点名孙晓珍赴日本主持在福冈举行的第18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子体操仲裁。圆满完成任务后,组委会和日本体操协会向她赠送了锦旗以示感谢。她觉得这不仅是我自己的荣耀,也是我祖国的荣耀。
……
1963年11月,孙晓珍与张宏根在印尼总统府后花园合影。回国后,他们结束了八年的感情并结婚了。
2013年12月,是中国体操队成立60周年。中国体操队在国家体操馆举行新一届世界冠军命名仪式和老运动员退役仪式。孙晓珍、卢恩春、吴树德、兰雅兰、郑福利荪是中国新晋五名运动员。第一代体操运动员应邀参加。当最新一批入队的年轻球员向老一辈献花致敬时,孙晓珍流下了热泪。她称赞这是中国体操队新老交接留下的遗产。
经过一代又一代体操运动员的努力,1979年马艳红在美国沃思堡举行的第20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为中国夺得第一枚金牌,中国女子体操开始了。中国体操世界冠军不断涌现,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一举夺得9枚金牌,创下了体操比赛的世界纪录。孙晓珍感慨道:“我们体操运动员从无到有、奋力拼搏,到夺得奥运冠军,我感到很荣幸,我从老、中、青、青全程参与了,可以说是中国体操的铺路石!”
奥林匹克精神改变人生
孙晓珍的家庭是一个体育世家。她的丈夫是著名足球运动员张宏根。他打进了中国队进军世界杯预选赛的首球。国家队运动员、教练员,荣获“一代之星”荣誉称号;他的孩子们受父亲的影响,大多喜欢踢足球;第三代喜欢网球和羽毛球。退休后,他仍然坚持锻炼身体。他不仅喜欢打网球,还制定了“简单快乐功能练习”,成为身边人的健康管理者。
2022年国庆期间,笔者在北京云辉网球拍博物馆与孙晓珍一起体验了功能锻炼。这组练习看上去并不算太复杂。基本是通过伸展、行走、呼吸、敲击等方式完成,并搭配舒缓的音乐,让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但很多人由于身体灵活性差,弯腰、用手触地时很难达到标准。但对于孙晓珍来说,却很容易。无论蹲着还是弯腰,她都异常敏捷,举止从容优雅,挺拔有力的身姿没有一丝赘肉,丝毫不显得衰老。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已经85岁了。一位老太太说,这套功能练习是她保持健康优雅身材的法宝。
谈及研制这套功法的理论,孙晓珍铿锵有力地说了八个字:“长一寸肌肉,寿命延长一岁!”目的是让练习者达到“正心、正骨、柔筋、畅气”,而运用这一理论的想法来自于她在苏联期间做的一次手术。
“我在苏联的时候,是国家队第一个接受手术的人。”孙晓珍说道。她在前空翻时不小心摔断了腿,不得不去除脂肪垫。苏联运动医学顶级权威专家阿布隆·莫伊塞维奇亲自为她进行了手术。手术五天后拆线。膝盖可以伸直。当医生问她是否还会当体操运动员时?她毫不犹豫地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医生给她解释了膝盖运动的生理原理后,她直接采用了蜡疗。她不被允许使用护膝。她在专业护士的协助下锻炼,从直到直,从弯到直,还有旋转。她每天都因疼痛而满头大汗。 。 “那个时候,康复训练的方法就已经印在我的脑海里了。”孙晓珍表示,这次运动康复是一个典型的自我康复过程。果然,一年后她达到了运动员的标准,从此伤病得以康复。这个概念已经被深入理解了。从此,无论是受伤还是指导运动员做康复训练,她都坚持采用自我恢复疗法,慢慢创造出很多动作,从而诞生了“简单快乐功能练习”。她总结道,这项功法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运动医学为基础,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精神、中医经络理论、呼吸原理相结合,实现自我调节。她把这套功法教给国家体育总局的老同事、退役运动员,并分享给一些世界冠军和社区居民。近日,我们受联合国教科文卫生组织设立的“为中国支教”项目邀请,为150多名前往贫困地区支教的教师上“开学第一课”。这些志愿者教师随后将健美操带到了广大农村。 。
2013年,中国体操队成立60周年,孙晓珍与另外四位第一代体操运动员合影。
85岁的孙晓珍似乎一刻都没有离开过运动场。
“现在很多科学家年纪轻轻就病逝了,很可惜,主要是因为劳累过度,没有管理好自己的健康……”孙晓珍斩钉截铁地呼吁,决不能允许“东亚病夫”出现。到复兴。她建议,每个人都应该规划好自己的健康,因为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拥有幸福的身心、幸福的家庭,国家才能实现“健康中国梦”。她甚至认为人活着必须要有一种精神上的启发。 “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不仅是体育精神,更应该运用到公共生活中,转化为高尚的道德、愉快的心情和强健的体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cmgcc.com/html/tiyuwenda/10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