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因国家体育总局的通知,近期上映的一部口碑电影成为篮球圈的热门话题。
这部名为《慕尼黑》的体育电影来自俄罗斯,于2017年底在当地上映,很快在俄罗斯引起了充分关注,成为年度票房冠军。今年引入中国后,6月份上映后也迅速获得口碑。该片在豆瓣上获得了8.3分的高分。
影片受到热捧后,国家体育总局发出通知,号召各筹备单位组织所属国家队、教练员、运动员集体观看影片并进行讨论。
此消息一经发布在网络上,立即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大家好奇,这部被国家体育总局高度赞扬的电影到底讲了什么?
对于熟悉篮球历史和奥运会历史的人来说,“慕尼黑”是一个极其熟悉的历史案例:1972年,前苏联男篮与美国男篮在慕尼黑奥运会的最后舞台上相遇。 。此前,美国队在奥运会上一直保持着不败的骄人战绩。本场比赛,前苏联和美国队一直争夺到比赛最后3秒。此时,连续两次做出了有利于前苏联男篮的争议决定,最终让他们奇迹般地击败了美国队,夺得了当年的奥运会篮球冠军。美国队感到羞辱,赛后拒绝登上领奖台领取银牌。
由于当时美苏冷战的背景,以及比赛最后两个颇具争议的判罚太过离奇,比赛最后三秒(直译自俄文)电影的标题,意思是最后三秒)被称为篮球。甚至是奥运会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时刻之一。
对于这一处罚,美国和苏联各持己见,至今仍在争论中。此前,ESPN、HBO等多家美国媒体曾拍摄过相关纪录片,为美国报仇。前苏联也不甘落后,从自己的角度解读了当时的历史事件。
俄罗斯正是根据这一历史事件拍摄了电影《慕尼黑》。虽然在电影中,“最后三秒”的描述并不是故事的全部,但它确实是电影中最关键的元素。因此,想要了解这部电影,获得更好的体验,了解当年的游戏会有帮助。
那么,当时的比赛状态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历史给大家回顾一下这篇文章:
自1936年篮球项目被纳入奥运会以来,该项目的冠军一直被美国人垄断。尽管美国派出了大学球员(1992年之前),但他们仍然在前七届奥运会上获得了男篮项目的金牌,并且直到1972年奥运会决赛之前,他们完全占据统治地位。此前,美国男篮在奥运会上赢得了全部63场比赛,但在1972年奥运会决赛中,美国队输给了苏联,无缘金牌。
对于苏联来说,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胜利。然而,这场胜利却显得很奇怪。最后时刻裁判的哨声让苏联胜利的价值降低了不少。美国人认为属于他们的金牌被偷了。被盗,在颁奖典礼上拒绝接受银牌。
那么,这场比赛到底发生了什么?
事实上,美国男篮当时并没有派出最强阵容。伊巴主帅的任命只是因为美国男篮内部矛盾和纠纷。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练约翰·伍登和北卡罗来纳大学教练迪恩·史密斯无法担任教练。丹没有成为主教练,他的弟子比尔·沃顿当然也不会参加。此外,沃顿在大学时的替补、同时也是美国队在奥运会选拔赛上得分王的斯文·内特也退出了。他无法忍受伊巴安排的非人训练,离开了训练营。美国队此行前损失惨重。当时的苏联几乎聚集了全国所有的精英。看到美国队的名单后,他们有了“我们能打败他们”的信念。
开放后,苏联与美国展开斗争。他们发挥稳定,牢牢控制节奏,将比赛拖入阵地战。他们一度确立10分优势,上半场以26-21领先。节奏被苏联掌控,这是美国遗憾的事情。下半场,汤米·亨德森和乔伊斯无视伊巴放慢比赛节奏的要求,加快了比赛节奏。下半场美国队发起反扑。
下半场,美国队开始反扑,但失去了两名大将。德怀特·琼斯与对手发生言语冲突并被驱逐出场。吉姆·布鲁尔在一次球类比赛中头撞在地上,因脑震荡退役。美国队追至42-44,只差2分,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关键时刻,道格·科林斯利用反击创造罚球机会。他被对手击倒在地,重重地摔倒在地。他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站起来。当科林斯站起来完成两罚全中时,美国队50-49领先,只给苏联队留下1秒的时间。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成为了游戏中最大的争议之一。时任国际篮联秘书长威廉姆斯-琼斯从看台上走下来,命令当值裁判和记分员将时钟拨慢2秒。苏联还有3秒的进攻时间。他坚称科林斯第二次罚球时苏联要求暂停,但由于声音太吵,他们的要求没有被听到。
美国男篮误以为自己赢了,进场庆祝。
随后,苏联送出底线球进攻但未能命中。琼斯打断了美国队球员和球迷的庆祝仪式,迫使双方再比赛3秒。他的理由是,在球发出前,现场计时员没有准确调整时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cmgcc.com/html/tiyuwenda/10680.html